新动态: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更好惠及百姓生活

2023-02-23 08:52:19   来源:光明日报


(资料图)

如果按照正常步速,普通人步行15分钟大概能走800米左右,那么,找一点以此为半径画圆,将得到面积约2平方公里的“圈子”。如果这个圈子里,诊所、药店、健身房、市场、幼儿园等一应俱全,普通人绝大多数日常生活所需乃至“一老一小”的看病、托育需求都能得到满足,这将是一种怎样的生活体验?

这并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梦想或只存在于图纸上的规划。近年来,随着“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的稳步推进和探索,这样便利宜居的生活场景已经在多地呈现。据统计,截至目前,80个试点地区已建设便民生活圈1402个,覆盖居民社区2766个,服务居民3200多万人。眼下,“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再获加速。商务部日前发布消息称,将在试点基础上,开展三年行动计划,全面推进便民生活圈建设,更好惠及百姓生活。

一个“小而美”的“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中,应该既有大中型公共服务网点和商业设施,也有早餐店、修鞋、配钥匙等“小修小补”服务摊点;既有餐饮店、超市卖场、咖啡店等消费场所,也有“口袋公园”、文化广场等休憩空间。打造社区生活圈、就近满足居民多元需求,意味着更完善的公共服务供给,更多元的商业主体进入,更丰富的消费场景搭建,当然还有更精细的基层治理。作为城市细胞的社区被激活,定将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生活品质,让人们收获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从住区到社区,虽然只是一字之差,背后却是城市规划和治理观念的重大转变。如果说过去居住区的规划和建设,还多是“以物为中心”来进行公共服务和空间资源分配,那么社区生活圈的打造,更多体现的就是“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这里,人们日益多样的生活需求、对高品质居住环境的追求被更多“看见”。这一转变,既是我国城镇化进程持续推进的必然结果,也是风险社会下增强社会韧性的有效路径。

“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当然意味着“便利”“人性化”“有温度”,但对于置身数字时代的我们来说,它的意义或不止于此。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以网为生”成为可能。而一些线下便民服务的匮乏、无趣的公共空间、对步行不友好的街道设计,则直接“劝退”了那些想要走出家门在线下消费、在“附近”交流的人们。人们沉浸在算法为我们提供的定制内容及服务中,对屏幕那边的人和事了如指掌,却对周边的生活环境和每天会碰面的人一无所知。我们的“附近”日益消失了。

在人类学家项飙看来,“附近”指个人实际参与的周围实在的生活范围,但它并非仅限于空间层面,它还是个人与社会连接的纽带。正是在与“附近”的连接中,我们实现真实的人际交往,触摸到真实的生活,丰富对生活空间乃至世界的认知。虽然原子化生存大势难挡,但当一个人在由“附近”组成的小世界中找到某种归属,或许能减轻那么一些孤独感。而当互为“附近”的陌生人建立起哪怕一丁点的联系,也将激发彼此以更大的勇气与能力重整真实生活。

在对“附近”的重建中,“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无疑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那些有针对性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公共场所、超市卖场甚至临街小店、早餐摊,为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提供了可能频繁相遇的机会和交往的场所。不夸张地说,它激活了“附近”的生态系统。也许这些重建“附近”的努力,并不会让我们重回“熟人社会”,但在真实持久的邻里互动、社群互动里,有我们留恋的“烟火气”。也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便民生活圈将更深远影响置身高速流动的数字时代中每个个体的境遇。

不同的物理条件和人口结构等要素,决定了每个社区都是不同的。基于此的便民生活圈和“附近”空间自然也不同。让社区内的居民实现更有特色的生活体验,离不开治理者对居民现时需求的正视和发掘,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对未来生活方式的转变可能带来的新需求未雨绸缪。“附近”生态的丰富和有机更新,离不开各种社区服务供给主体的支撑,这有赖于治理者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增进社区治理效能,让大至大型商超连锁、小至“小修小补”都能在这个生态中拥有属于自己的位置。(王 丹)

标签: 公共服务 百姓生活 自己的位置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