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今年的全国“两会”,生育相关的话题依然是广受瞩目的焦点。“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为“促生育”建言献策,提出了降低育儿成本、发放教育专项补贴、产假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共享等不同方面的建议。
近年来,人口问题逐渐成为全社会广泛关注的“大问题”。从国家角度而言,它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和续存,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家庭的幸福,因此国家为鼓励适龄青年生育,多次优化调整生育政策,各地也纷纷探索建立相适宜的配套服务和政策。
但对于部分青年而言,这些鼓励政策还远远不够。工作压力、生育成本、对自我更多的关注和追求等,都是影响生育的重要因素。对于女性而言,或许还要加上生育所带来的身体变化,以及显性或隐形的职场歧视等。当这些问题被切实地摆在年轻人面前时,他们常常会对生育“望而却步”“避而远之”。
再加上,互联网和社交平台会将焦虑的声音放大,与生育挂钩的负面情绪被过度渲染,对于缺乏育儿经验、或许还和上一辈有诸多分歧的年轻人而言,他们难以深刻地共情育儿过程中的幸福与快乐,却会对压力和焦虑感同身受。
而新的生育政策在落地和实施的过程中难免会面临一些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也会导致新的问题。因此,尽管社会目前已经在积极探索和构建生育友好环境,但一些年轻人依然存在忧虑。
想要提高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就要解决他们所面临的问题,同时也要消除他们对生育的焦虑和畏惧,换言之,是增强他们对于生育的信心。在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层面,不断推动落实好的政策和建议,在国家、用人单位、家庭和个人中找到平衡点,减轻生育、养育和教育的负担,构建生育友好的社会环境。在观念层面,正视所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让青年能够真切感受到国家鼓励生育的决心和努力,引导青年建立起“生育环境正在逐渐改善,所有问题最终都能得到解决”的信心。同时,对于作为生育主体的女性,要尊重和正视她们的权利和诉求,消除性别歧视,实现性别平等。
我们绝不提倡鼓吹生育焦虑和恐惧,但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生育本身就是一件足以改变人生的大事。生儿育女意味着漫长而辛苦的付出,对于年轻人的焦虑、害怕,不妨多点宽容和理解。在出台措施支持适龄青年积极生育的同时,引导年轻人建立安全感和获得感,让他们更有底气地去面对生育、经营家庭。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