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历时八年,在公元759年无疑处于最关键的时刻,在此期间因叛军集内部的新一轮政治洗牌已经完成。重整旗鼓的史思明,在占据邺城之后,东渡黄河收服了一直持观望状态的汴州之后,再次截断了大唐的经济命脉漕运,并直逼洛阳。
漕运被掐断无疑是唐肃宗李亨无法接受的事情,而邺城之败完全是因为肃宗重用宦官鱼朝恩造成的,鱼朝恩为观军容宣慰使,协调九路节度使作战。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李嗣业等人得听一个公公指挥。结果就是不负众望的取得了邺城惨败。这回轮到史思明乘胜追击了,而且矛头直指洛阳。唐军主力被迫退往黄河以南固守。鱼公公虽然打仗不行,但甩锅却是第一名,将邺城之败推卸给了郭子仪,因此唐肃宗下令将郭子仪撤职。同时,让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兼领河北与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并知诸节度行营,与史思明进行决战。
【资料图】
李光弼号称“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这个名头可不是白给的。应该说此时的唐军士气低落,急需一场胜利来扭转颓势,李光弼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上任的,唐军因损失巨大损耗严重,首先需要的就是休整。于是李光弼便以东都洛阳为基地,以朔方、河东、河西三镇精兵为班底,重新组建了朔方节度使的部队,并陆续收拢那些失去联系的人马。而后唐肃宗又加封李光弼为幽州长史,如此一来,李光弼就几乎可以调动唐朝手头所有的野战部队。
就在此时,汴州节度使许叔冀投降史思明,汴州位于洛阳以东,势力直逼江淮流域。战略要地汴州的失陷对李光弼来说,真的是当头一棒,这就意味着史思明已经完全占据军事主动权。外面乱糟糟,内部也不稳定,本来朔方内部对于李光弼接管朔方就不不服,加上李光弼治军又严,这下汴州又发生投敌事件,这些大兵就想把李光弼给挤走,左厢兵马使张用济就是这样的代表,就在他四处煽风点火的时候,李光弼在得知消息之后,带着500河东骑兵连夜赶到朔方军中,当即就把张用济给宰了还把脑袋挂在辕门上示威。这下彻底稳定了军心。
在稳定内部之后,李光弼鉴于洛阳的战略地位已经丧失,李光弼采取坚壁清野的方式放弃洛阳,就把一座空城送给了史思明,也就是说,叛军就只能拿到一座空城。能将堂堂帝国东都免费送给史思明,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当然这一战略遭到了以东都留守韦陟为首的文官的反对,但李光弼坚持放弃洛阳。李光弼直接用一句话就把韦陟给怼死了到了:
“夫辨朝廷之礼,光弼不如公;论军旅之事,公不如光弼。”
这话太有道理了,但只有在唐朝这个环境才能说,没有任何政治风险,在两宋那就让韩琦改成:“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男儿”,粗鄙低贱的狄青算个球。万幸的是,唐肃宗对于李光弼的军事行动表示了支持,没有过多的干预,随后,李光弼带领唐军主力渡过黄河,在黄河北岸的河阳城(今河南孟州)。作为大军驻地。唐军将主战场搬到北面,这就意味着史思明的老巢就会受到威胁,云集河南的主力军也面临后勤断供的危险。
河阳作为军事要地就死死卡住叛军可能西进的战略要道。只要条件成熟,便能顺流而下,将直驱范阳。河阳位于洛阳以北不足百里,中间还有一条黄河相隔。史思明占领洛阳,一切军需必须走河阳。如果史思明不走河阳,那么无论是他攻潼关、还是进兵江淮,都时刻面临被断绝后勤和后路的巨大风险。所以李光弼安坐河阳城中,压根就不愁史思明不来找他。一句话,李光弼占据河阳就等于卡住了史思明的脖子。
为此,李光弼以北岸的河阳城为基础构筑起横跨黄河两岸的“三位一体防守态势”。李光弼也让人到南岸构筑要塞,并在河道中间的沙洲上也建起了堡垒。为了方便部队机动,唐军用船只拼凑成浮桥,将三个据点链接起来。这样既可以堵住逆流而上的路线,又能在某处遭遇围攻时发兵支援。筑有三座城池——北中城位于黄河北岸,中潭城筑于黄河中流沙洲之上,南城则矗立于黄河南岸。三城彼此间还有浮桥相连,这就意味着叛军攻南城,则可得中、北两城驻军支援;攻北城,则中、南两城可救;即便是南北夹攻、两城尽陷,李光弼只需退守中潭城,再把浮桥一烧,史思明根本没有任何办法。
史思明也是一代兵法大家,很快就意识到了河阳的重要性,近10万人的叛军每天的消耗无疑是巨大的,一旦被李光弼掐断运输线,十万大军将不战自乱,而李光弼的主力部队可以随时进军邺城和范阳,让自己必须为此疲于奔命。因此,对于史思明来说,拿下河阳是第一要务。
当年十月,史思明准备从南北两头进攻河阳。史思明将亲率超过5万人的主力从洛阳出发,进攻河阳南城。这里的唐军的防御最为薄弱。一旦拿下此地,又可以顺流直扑潼关,抵消李光弼派到北岸的唐军主力。但为了不让唐军彼此增援,一支偏师将从北岸发起牵制性佯攻。如果李光弼将主力调往南岸,则争取将唐军的北岸重镇拔除。但李光弼坚守不战,让史思明无功而返。
史思明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史思明让人驱赶千余匹优良的战马到黄河边洗刷,引诱李光弼出兵。李光弼真有高招,让人凑出了500匹母马也赶到河边,结果就是让春心萌动的公马们乖乖的跟着进了河阳城。史思明这买卖干的,都赔到姥姥家了。
气急败坏的史思明史思明怒不可遏。便决心切断两头的唐军联系。准备百余条火船,趁着涨潮和顺风之际,从上游顺流而下欲烧毁浮桥沙洲要塞。然而,李光弼早就料到了史思明有这一手,早早让人准备好拦截船只,在上面安装了起固定作用的长竿叉。结果,几乎所有的火船都在触及目标前就停了下来。唐军还使用提前预备的投石机击毁火船,成功守住了两座浮桥。
史思明这时候,又派两员大将李日越和高庭晖去突袭野水渡,准备绕道攻打河阳城西的唐军粮仓。如果获得成功,那么李光弼的主力部队只能撤退。同时,他还挑选了500名精锐骑兵,暗中给了李日越一个密令指挥,准备突袭防御被削弱后的南城活捉奇袭李光弼。结果又被李光弼预料到了,自然是大败,而李日越和高庭晖最后只好投降了李光弼。
河阳之战打到这儿,其实两军并没有出现主力交战,急了眼的史思明绝定全线进攻河阳,李光弼者全力防守。李光弼平均分配了手头兵力,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叛军,李光弼决定亲自驻守中潭城,和军队一起居于河中的沙洲要塞。史思明此时率领主力进攻南城,企图以预判的兵力优势强攻得手。但也不忘将部队又分兵多处,想要测试唐军的主力究竟置于何处。
结果,南岸的叛军首先发起进攻,却被得到加强的唐军顺利击溃。接着,史思明下令第二支部队猛攻沙洲上的要塞。大批叛军通过凿船的方式填埋河道与堑壕,并顺利拔除了外围的栅栏。但李光弼很快下令让两岸的部队向自己所在的位置靠拢,前后两次冲出营垒进行反突击。叛军的前进路线本来就很狭窄,发现这个方向的抵抗异常激烈之后,也只能非常识趣的选择放弃。叛军的北岸分队开始攻打河阳本城。但只要唐军的浮桥安然无恙,就能以更快速度调集援军渡河支援。
这次,李光弼不仅亲自前往,还下令悍将仆固怀恩等人直接出城反击。史思明原以为唐军只会守城的敌人,被突如其来的反击打的措手不及。部队很快陷入紊乱,并在追杀下拼命逃往南岸,造成数千人淹死在黄河里。此时的史思明,还在指挥部队再次围攻南城。但当北路军彻底崩溃的消息传来,自己也明白已没有任何获胜希望,心有不甘的带着残部撤回洛阳。
河阳战唐军斩首万余、生擒八千。其余死伤、溃散者不计其数,史思明的主力部队基本都被撂在河阳了。从此大唐与叛军间攻守之势逆转,史思明再也无力大规模进攻,战略意义的胜利远远高于战役本身的胜利。胜利天秤逐渐倒向唐军。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在,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标签:
X 关闭
X 关闭